我想,我可能得先從寫點什麼新的重新收拾一些玩車的心情吧,自從來福去世後,我什麼都不想作,盡管我還是正常上下班,但我也決定要離開現在的公司換到另一個環境去,很多事情令我無法容忍。其實個性上我是完全、百分百的,極端任性的藝術家性格,但思想上又極端理性,所以我的生活在很多時候往往充滿各種只有我感到很不舒服的拉扯。
文氏丘
說穿的就是化油器以前常改的喇叭嘴的原理,這是流體力學的一種,透過曲線的變化來改變流速,注意,是流速不是流量,事實上很多時候,流速帶來的好處比流量更多,但相對的,流速其實也是最不容易提昇的,流量卻很容易,所以很多改裝品都會強調提昇流量,但流速卻沒人敢講。
而我重視流速,原因很簡單,你改車有需要緊繃到去計較紅線以上的馬力、尾速的話,說實在的,你這車不應該在路上行駛才對,應該去賽道。
說回流速,以前我談過,從 SR 開始,是我第一次親手改噴射系統的車,在化油時代,掛大口徑效果很顯著,通常也是跟化油器本身自帶的給油效率有關,加上化油器在本質上是「被負壓吸出」,與噴射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,噴射只是一個 pipe,提供單純的氣體通過,所以,基於這個理論,從我第一次改上 XT660 節流閥時我就注意到這個現象了,即使沒有流速計,我也能知道流速肯定降低了。流速降低帶來的負面副作用很多,填充效率下降就是直接的影響。
所以我後來就參考了流體力學的一些資訊設計了兩個環,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,而我又是一個信奉老二哲學的人,什麼是老二哲學呢? 我或許沒有最好的,但我有第二好的,這樣就行了,要有最好的可能需要付出105%的努力,但如果只要第二好,可能只需要付出75%的努力,而兩者的差距可能就是95分和90分的差別,哪個c/p值高一看就知道了,所以關於流體力學,我顯然不可能會是專家,但本著培根的理論和老二哲學,我「稍微」掌握一些知識就能做到某些東西就夠了,這不過是一台在路上跑的 SR 罷了。
當然,有人會說,耶? 你之前不是說過原廠節流閥搭配 XT 噴嘴也很棒啊,那這樣的話何不換回原廠節流閥就好了? 這問題相當好,確實,我也是鼓勵某些人這樣用,但我就是有點懶,我的布局更改了不少東西,要裝回原廠節流閥對我來說反倒麻煩,所以除非必要,我可能不會這麼做,但那絕對也是合理的選項無誤,不需要被我繼續使用 XT660 節流閥的事實給影響了,請各位繼續保持自我思考、批判的本能。
製作
後來我就製作了兩個縮口環,在粗略的參考和理解了流體的一些基本常識後,我設計了這兩個縮口環,一個是是42mm,一個是36mm,體感上36mm的表現不錯,當然,我們可以說實際口徑縮小的關係,所以流速較高,但由於g坡和k坡盡可能曲面化的關係,所以「就理論上」來說,流速會比34mm原廠節流閥較高,不過由於我沒有使用流速計,因此真實數據我無法得知,純粹都是體感、屁股感應器的說詞。但可以肯定確實比 34mm 原廠的較佳,也比 XT660 節流閥什麼都不裝來的更好。
我想如果有機會的話,我可能會想設計g坡度較緩,而k坡度較急的設計看看,以及g和k相等的設計,這樣應該會很有趣,另外,我更想製作的是進氣端像外延伸的喇叭嘴套,這樣g坡與k坡可以呈現大比例,然後由於喇叭嘴向外延伸了,所以k坡也能很緩的下降,我想整體表現絕對會比我現在的設計還要更好。
另外,所謂改裝就是一點一滴的加上去所得到的結果,切勿認為裝一個縮口車子就能飛天盾地了,這是在享受一種過程和逐漸最佳化的樂趣,倘若無法有這個認知,那麼建議不要改車。
附註:設計理論
g坡、k坡、還有 d 長度(收口曲率、擴張曲率與收口段長度)這三個幾何參數,不只是美學差異,它們在流體力學上會產生實際、顯著且可測量的不同效應。
以下是這三個數據的影響:
g坡度
g坡(進氣收口曲率),學名:進氣收斂錐角(Inlet Converging Section),這段決定了空氣從 50mm 降縮到最窄點(h=30mm)時的加速速率與邊界層貼附情形。
g坡越陡(急角):快速加速氣流 → 高速進入核心段,但容易造成邊界層分離(流體貼附曲面失效 → 擾流),對「流量」有利,但會降低低轉穩定性。
g坡越緩(大弧度):氣柱穩定加速 → 層流穩定貼附內壁,產生良好慣性吸氣與氣柱完整性,適合追求「加速感與扭力」的設計理念。
k坡度
k坡(氣柱擴張曲率),學名:擴散段(Outlet Diverging Section)或流壓回釋段,這段是從最窄(h=30mm)漸擴回 45~50mm(對應節氣門內徑),控制的是「氣流減速與能量回收」的效率。
k坡越急:容易形成渦流 / 壓差突變 / 偏壓反射,結果是進入節氣門前的氣柱亂流化,尤其在低轉小開度時會讓油門失靈敏、震動感增加。
k坡越緩:容許氣柱有充足距離逐步擴張與穩定減速,能降低壓差突變造成的空氣脫離現象(flow separation),對油門線性、扭力傳遞非常有幫助。
d長度
d 長度(進氣收斂段的總長),學名:進氣導流通道長度(Inlet Path Length),這段是整個「加速段」的物理長度,對流速、氣柱慣性與吸氣波反射位置有直接影響。
d 越短:氣柱加速過程快,對「流量」有利,但氣柱長度短、慣性弱 → 不利於低轉穩定輸入
d 越長:氣柱形成時間略長,但一旦建立起來會產生穩定吸氣慣性,可形成氣柱自然脈衝(Helmholtz resonance 的前提),對低轉吸氣充填最為有效 → 最能產生想要的「瞬間加速爆衝感」。